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十一五”发展规划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安徽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编制而成,主要阐明“十一五”期间学校事业发展的指导原则与政策导向,明确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是未来五年学校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体师生的行动指南,是加快建设、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促进事业全 面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

“十五”是bat365官网办学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校党委、校行政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机遇,求真务实,自强不息,拼搏进取,开创了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办学规模较快增长。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由11个发展到35个,涵盖八大学科门类,在校生由3489人增加到9606人;高等函授教育新增33个本专科专业,在册生由983人增加到4218人。

——师资队伍得到明显加强。新增教师206人(含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员72人)。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博士、硕士50名,并有在读博士、硕士109人;13人晋升教授,50人晋升副教授;入选省级拔尖人才2名,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9名。

——办学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获批2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2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荣获1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建成以种植、养殖、加工3个科技园区和机电实习工厂、动物保健中心为主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体系。推行以“多证书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成效,办学特色显现。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高度重视科学研究,项目成果有所突破。承担各类课题230多项,首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制定1项全国农业行业标准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获得14项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发表国家级以上学术论文598篇,出版专著60余部。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人事分配制度日臻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效明显,教职工总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内审工作成效显著,荣获全省内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新增办学用地280亩,并启动西校区建设。新建教学实验楼、学生宿舍、学生公寓、教工宿舍共12万多平方米,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新增教学仪器设备近3000万元,图书资料近17余万册、10多个中文数据库和15万多册电子文献。师生户口整体迁入蚌埠,办学外部环境不断优化。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成绩显著。被评为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3次被评为全国先进。

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获批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权,成功实现学校更名,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bat365官网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省委、省政府提出 “十一五”期间实现安徽高等教育奋力崛起的“双百工程”和毛入学率达到25%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bat365官网“十一五”期间适度扩大办学规模,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充分发挥服务“三农”和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办学优势,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但作为省属一般本科院校,在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处在经济欠发达省份,政府对学校财政支持的空间有限,学校的创收能力不强,融资渠道不宽,未来五年,学校将始终面临教育经费的困难和压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稳定上并无优势,困难和压力很大;在高等教育由以增加数量为主要特征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主要特征时期,学校在办学和管理方面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在战略机遇和困难矛盾凸现并存的关键时期,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时代眼光,准确把握全国全省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学校发展态势,立足科学发展观,明确发展思路,抓住工作重点,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提升办学质量、水平和效益,努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

“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正确把握科学的发展思路。坚持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培养合格人才为本,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构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必须坚持教学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创建硕士点为契机,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努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

——必须保持办学规模平稳较快增长。坚持做大与做强相结合,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发展机遇,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努力增强整体实力。

——必须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坚持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注重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进一步办好继续教育,开展对外合作办学,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放办学新格局,努力促进办学水平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针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进一步转变推动发展的方式,明确推动发展的政策导向。

——立足适应市场优化结构推动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在优化结构中扩大办学规模,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立足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推动发展。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管理为手段,完善体制机制,依法从严治校,保持学校各项工作的高效、顺畅进行。

——立足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推动发展。坚持事业发展与师生受益相结合,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不断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三、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要在确保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同时,不断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打造特色,提高质量,创造效益,逐步把学校建设成为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十一五”期间将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办好40个左右本科专业,力争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5000人,各类继续教育学员达到5000人;

——专任教师总数达到800人左右,力争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80%,副高以上职称比例超过35%,教授、博士和省、校级优秀人才均达到70人左右,应用型学科“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超过80%,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比例超过5%;

——力争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现课题立项数量、科研经费总额、科技成果获奖数目与等级、国家级以上学术论文发表数量,较“十五”期间有大幅增长,整体科研实力达到省属本科院校中等偏上水平;

——建成5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力争突破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获批5个以上硕士点;

——建立健全政府投入、学费补偿、各类贷款、社会服务与资助等多渠道资金筹措体系,确保学校发展资金需要,使办学条件基本达到部颁标准;

——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成为省级文明单位;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教职工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住房、医疗以及其他保障条件明显改善,整体收入水平位于省属本科院校前列。

四、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要大力推进“两大战略” ——人才强校战略和多元发展战略,重点实施“四大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工程、毕业生品牌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和优美校园工程。

(一)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发挥人才作用,促进事业发展。

坚持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努力创造优秀人才干事创业的优良环境。建立健全教师学位教育、学科知识技能培训和高层次研修“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突出能力建设和技能培养,加大培养力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科研业务水平。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扶持力度,扩大外教聘请规模。建立健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和业绩贡献“四位一体”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师德规范体系和教育、考核、监督、奖惩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按照精兵简政、一专多能的原则,制定党务政工、行政和教学管理干部、图书和实验、档案等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规划。选配高素质人员充实队伍,加强理论、业务培训和岗位实践锻炼。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努力造就一支敬业爱岗、务实创新、拼搏进取的高素质党政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二)推进多元发展战略

在重点办好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办学资源,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职业师范教育、继续教育和对外合作办学,着力扩大社会影响,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

坚持面向“三农”和职业技术教育,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发展研究教育,加强职教理论研究,加快培养高级应用研究型人才,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输送“双师型”师资。加强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设立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二级学院)。要坚持以本科学历教育为主,进一步调整优化高等函授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稳定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开展农业技术教育;要选择若干国际合作伙伴,加强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适时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要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和先进办学模式,努力创办独立二级学院。

(三)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重组学科资源,巩固发展优势学科,重点建设特色学科,大力发展工程技术等新兴学科,注重扶持人文社会学科,努力拓展边缘交叉学科,逐步构建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学科体系,巩固和完善以工、农为主,管、理、文、医、法、经、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

加大建设力度,形成一批国家、省级和校级重点学科群。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勤于实践、富于创新、团结协作的高水平学术梯队,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学术 研究潜力、思想素质良好的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坚持产学研结合,大力加强重点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形成一批省级和校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和研发基地。创新学科建设组织机构,建立灵活、高效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充分利用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科资源,加速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加强新专业建设,提高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以教改示范专业建设为平台,运用现代信息科学和生物技术,加大老专业内涵改造力度,焕发生机活力。按照“满足社会需求,体现时代特色”的原则,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大重点课程建设力度,力争建成10门省级精品课程、30门校级精品课程和60门优秀课程。

全面加强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新增专业实验室、文科综合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建设,充实仪器设备,改善实验实习条件,满足教学需要。进一步整合实验室配置,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实验室开放程度和仪器设备利用率,增强服务教学、科研功能。

围绕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充实图书资料和电子文献,优化各类文献结构,提高文献资源质量。加强图书馆管理和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和拓展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实施毕业生品牌工程

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实施毕业生品牌工程,努力开创“招生旺,就业畅,中间环节有保障”的良好局面。

加强和改进招生宣传,合理安排招生计划,逐步扩大工科专业招生和外省招生的比例,有效运用招生政策杠杆,不断改善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双语”教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学分制,试行弹性学制,探索第二学位制。

围绕培养“基础扎实、面向基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特色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多证书”制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推进教师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实验实践课课时比重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完善和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和以科技下乡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和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坚持产学研结合,建成以工科综合实训中心、生态型养殖科技园、观赏型种植科技园、生产型食品加工科技园和动物保健中心为主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扩大校外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基地网络;建立健全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强化服务功能,保障特色建设。

完善就业工作机制,改善保障条件。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加强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加强就业基地和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开拓省外就业市场,规范校内就业市场建设与管理,努力提高就业层次和质量。

(五)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发展的方针,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提升整体科技实力。

坚持产学研结合,立足应用技术研究。加强指导与协调,重点提升纵向课题立项层次,大力推进横向合作研究。整合校内科技资源,组建若干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提高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的能力。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科研工作监管和激励机制,加大成果奖励力度。

坚持面向生产一线需要,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加强与中小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研发合作,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争建成2~3个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努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和产业经济效益。

(六)实施优美校园工程

按照体现实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立足浓厚文化氛围和现代气息,进一步完善校园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和绿化规划,实施优美校园工程。

高标准完成西校区建设工程,建成教学实验楼、体育文化中心、塑胶田径运动场、学生食堂、学生公寓、人行天桥和图书馆二期工程,全面改善教学行政用房条件。建成后山园林式职工生活小区和职工子女蚌埠生活小区,全面推行社会化物业管理。重建校医院,改造现有田径运动场。彻底解决水电供应问题。全面整治美化校园后山,建成休闲运动场所。完善道路系统,改善环卫设施,提高绿地覆盖率。加强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校园。

五、实现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继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整合管理职能,理顺管理关系,进一步优化各类人员配置。贯彻国家有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精神,积极推进社会化全员聘用制改革,建立健全“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和贡献为主要依据的分配机制,在稳步提高全体教职工收入水平的同时,不断加大向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的分配倾斜力度,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建立学校和教学院(部)两级管理体制,实施教学院(部)校内工资总额与办学绩效密切挂钩,强化二级分配自主权,充分体现内部分配的公平性。

进一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完善后勤服务总公司和教学基地中心的内部用工和分配制度。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和管理模式,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对后勤实体的经营监管和绩效考核,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推进医疗管理制度社会化改革。

(二)坚持依法从严治校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以校务委员会为核心的重大问题决策机制,以教代会为主渠道的民主管理机制、以学术委员会为中心的学术管理机制,建立有社会力量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发挥群团组织联系和组织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拓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全面推进民主办学。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规范运行。推行处级单位(部门)目标管理,完善管理绩效考评机制。加大制度执行监督和奖惩力度,促进全校上下依法从严治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加强办学成本和效益核算。严格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 管理。强化成本意识,构建节约型校园,提高办学效益。加强人事管理,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员工素质,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加强基建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加强房产管理,改善职工住房和办公条件;加强资产管理,防止流失,提高利用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全面推行办公自动化;加强综合档案建设和管理,力争晋升为国家级。严格基建工程必审制度,坚持和完善后勤服务实体和校办产业财务年审制度、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促进廉政建设。

大力加强效能建设,促进广大教职工增强提高效能的政治意识和纪律观念,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围绕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责任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依法治校治教治学的执政能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创新基层组织活动内容和方法途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壮大党的群众基础;做好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优化党员结构,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认真贯彻《党政干部任用工作条例》,大力选拔任用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深入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工作机制,增强干部队伍整体活力。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养和管理考核,着力提高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关心干部的生活和成长,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干部监督,促进干部健康成长。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深入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以预防为主,加强制度建设,防患于未然。

(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传授知识与理论宣传相结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坚持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加强和改进形势政策课教育。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坚持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和方式方法,强化对学生课外活动和生活的引导与管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引导人与关心人相结合,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构建党政工团齐抓共育、以教学单位为主的教育管理体系。加强日常学生教育管理,促进形成优良学风;立足扶贫励志,完善助困体系,确保大学生不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指导,激励和促进广大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成才。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学校决策决定。坚持和完善校领导接待日和联系基层制度,密切与师生的关系,理顺师生的情绪,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

(五)培养先进校园文化

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坚持寓教于乐,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人文艺术、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积极培育“追求卓越、崇尚先进、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的校园文化理念,构筑师生精神家园,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与和谐舆论环境,为学校事业发展奠定共同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六)创建平安文明校园

坚持和完善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维护学校稳定。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师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创建平安校园。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开展“诚信•文明”主题教育和“五五普法”宣传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不断提高校园文明程度,创建省级文明单位。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主办 | 
Copyright (C) 2014 Univeris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nhu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