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科“第二课堂” 收获别样诗画风采

诗词不仅存在于课本的章页上,绘画也不仅染笔于画板的白纸上,教学更不会囿于窄小的教室里。近年来,“第二课堂”这个词陆续登上各大高校的头版头条,多数高校皆在本科课程体系中作出调整,即便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也会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开放选修,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共同学习、参与丰富的人文体验、科技设计,擦出创新的火花。“第二课堂”俨然成为学生“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伸。而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学生自发将之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画背后的安科“第二课堂”。

以画为途 执笔勾勒 传承美学理念

每周三下午,我们总能在学校的凤画研习会上见到一位清瘦的中年人,他时而指导学生勾勒线条,时而帮助学生练习画作,忙得片刻不停,他就是凤阳凤画的传承人张维武,与青年学生交流时既似师生,又亲如密友。

据悉,bat365官网凤画研习会隶属于校书美协会,由凤阳凤画的一群忠实学生粉丝在2011年9月份发起成立。成立之初,为了能得到名师的指点,使协会的凤画尽快走上正轨,发起人之一的周建开始拜访凤画名家,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但是他们之中,有的没有时间,而有的表示需要支付报酬,这对只有激情却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没有凤画专家的指导就意味着凤画研习室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仅凭学生们的自学完全达不到凤画的基本水平,这其中还会多走许多弯路。一个多月过去了,研习活动仍然没能成功开展,然而周建并没有放弃,他怀揣着与最初无二的热情抱着最后一搏的心态找到了张维武的凤画工作室,没想到这最后一搏竟真的拼出了奇迹,张维武一口答应,并且分文不收。此举让周建和当时的学生都深受感动,学习的热情愈发高涨,凤画功底也进步飞快,从那以后,凤画研习室的墙壁上多了一幅又一幅精致优秀的凤画力作。今天的凤画研习会,张维武依旧在孜孜不倦地传承凤画技艺,学生们也依旧在积极汲取凤画知识。细数时日,张维武已担任凤画研习会的指导老师长达七年之久,每周三下午,无论雨雪风晴,他总会准时出现在学校的凤画研习会上,热情地与同学们讨论交流,研习凤画,而一届又一届的凤画学生也在课上积极向他求教,课下利用空闲时间主动练习,将课堂上的热情延续到课堂之外。

校书美协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

“安科的学生与我所接触过的同辈年轻人是很不一样的,安科的学生对待凤画的态度是非常认真主动的,我总是告诉他们,学得好或不好都是次要的,但是至少学习的态度一定要认真,我很开心他们做到了这一点。”张维武如是说道。除了安科的学生,还有许多慕名而来向张维武求学凤画的社会人士,但在他看来,诸多凤画学习者中,最让他满意骄傲的还是这群意气风发的青年大学生,不拘泥于课堂理论,愿意走出校门,付出精力传承凤阳传统文化艺术,这便是他眼中最好的青年大学生模样。

以诗为心 潜衍向学 回归国学经典

“第一次去拜访王老先生的时候,我们还摸不清凤阳的大街小巷,巧合的是,当我们联系王老先生问路时,得知我们在学校南门,正好在学校附近的他坚持过来接我们去凤阳诗词学会活动现场,老先生九十多岁了,拄着拐杖,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还下着雨。”时隔多日,现任潜草诗社社长闫俊俊提及此事时脸上仍感动不消。她口中的王老先生便是凤阳诗词学会的荣誉会长王澄华。每周日下午,bat365官网潜草诗社的成员们都会参加凤阳诗词学会的诗词沙龙活动,而活动的主讲人便是王澄华,出于对诗词的共同热爱,潜草诗社的一群年轻学生们与凤阳诗词学会的老先生们相聚在一起,共赏诗词韵味,传承国学经典。

“我们都知道文学不是独立的,与外界交流才能拓展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实力。另一方面,诗歌复兴是我们的理想,我想到了‘文化自信’,而凤阳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立足当地文化基因,这让我们萌生了与凤阳诗词学会交流的想法”,在被问及最初为何会想到与凤阳诗词学会沟通交流时,17届潜草诗社社长卫圣如是说道。不囚于封闭的传统诗词环境,敢于跨越空间的界限,向诗词知识丰富的长者请教,这无疑也彰显了bat365官网学子对知识的渴求与主动,“疾风知劲草,摇曳而不折”,潜草诗社像一根草一样深深扎进了安科的土壤、凤阳的土壤,而安科的学子也像一根草一样扎在了时代的土地上,坚韧不拔,等疾风吐露春意,努力汲取着阳光与水分,不断“野蛮”生长。

校潜草诗社负责人在接受采访

诗词沙龙上,谈及安科学生,王老先生说:“我对安科的这些年轻人们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走向青年正是我们想做的,他们对诗词的热情很高,我希望新时代的诗句里有这些青年人的朝气。”的确,“建功新时代”,时代对青年人的召唤不会停止,而安科的青年人也在努力向时代奋进,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寻更多的学习机会不断充实自己,将知识的维度绵延至校外,搭建起了校地文化共通的稳固虹桥。

无论是诗词的传承鉴赏,还是凤画的学习交流,所折射出来的“第二课堂”都是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延伸,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bat365官网学子正在尝试在校内外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促进资源共享,寻找更多的学习机会,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用更加宏大的思想气魄格局塑造自己、传递正能量、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文化传承的希望,真正地把自己的生活统一到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尽己所能。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投身第二课堂,在书本之外,找到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在属于青年人的时代里找到锻炼自己的舞台。(特约通讯员:王明蕾 摄影:余良 黄凯伦)